各鎮人民政府,各街道辦事處,各開發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現將《江陰市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江陰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8月13日
(此件公開發布)
江陰市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的總體部署,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有關工作要求,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提升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根據《無錫市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特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江蘇重要講話指示精神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以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協同推進減污降碳為抓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突出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抓好源頭防控,補齊治理短板,統籌實施一批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能力建設重大工程,推動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加快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著力塑造綠色、宜居的生態環境,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江陰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二)基本原則
堅持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充分發揮生態環境保護在轉方式、調結構、增動力中的積極作用,促進產業結構和空間結構調整優化,推動經濟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立足全市“一盤棋”,加強上下聯動,綜合考慮各類制約因素和瓶頸問題,重點突破、整體推進,統籌謀劃實施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重點工程。
堅持以人為本、注重實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重點解決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品質,通過高質量的生態環境建設,提高城市吸引力和人民群眾的歸屬感。
堅持問題導向、力補短板。統籌協調,整合力量,堅持問題導向、夯實基層基礎,補短板、強弱項,著力解決重點區域、重點領域存在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優化提升全市環境治理水平。
堅持改革創新、多元共治。持續推動環境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創新,提升城市環境治理體系信息化、智能化、協同化水平,推動形成全社會生態環境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三)主要目標
通過三年努力,全市重點區域、重點領域污染防治基礎設施基本建成,生態環境管理、執法和科研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到2024年,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走在無錫乃至全省前列。
——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目標。到2024年,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完成上級下達目標,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持續下降,推進重點行業綠色轉型升級。印染廢水排放量和重點污染物排放削減率達30%,基本淘汰國Ⅲ標準柴油車,將非道路移動機械禁用范圍擴大到未達到國Ⅱ排放標準的機械。
——治水基礎設施升級目標。到2024年,全市建成區100%建成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8%,新建污水管網60公里以上。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顯著提升,農村生活污水自然村治理覆蓋率達93%。省級及以上工業園區和主要涉水行業所在園區污水管網全覆蓋、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穩定達標運行。
——無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目標。生活垃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系統基本建立,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行動有效實施,垃圾分類收集與處理設施覆蓋率均達90%以上,生活垃圾及其焚燒飛灰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實現農村生活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危險廢物處置能力與產廢情況總體匹配,建立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管,危險廢物安全處置利用率達100%,一般工業固廢綜合利用率穩定在90%以上。
——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建設目標。到2024年,建成水陸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同、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網絡,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與生態質量監測監控的全面覆蓋和深度融合,構建科學、獨立、權威、高效的生態環境監測監控體系。
——生態環境安全建設目標。高水平實現太湖安全度夏和“兩個確保”目標,全面推進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建設。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土壤環境風險得到有效控制。到2023年,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防范體系全面建成。
——區域污染綜合治理工作目標。到2024年,累計建成生態安全緩沖區3個以上。生態環境管理實現更高層次的標準化,生態環境保護隊伍建設持續強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運營模式進一步創新。
二、主要任務
(一)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體系
1.提升治碳降碳能力。編制實施全市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落實二氧化碳排放總量控制制度。實施能源、工業、城鄉建設、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和鋼鐵、有色金屬、建材、石化化工等重點行業專項達峰行動。支持有條件的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率先達峰。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開展配額分配、排放核查與配額清繳工作,建立健全有利于碳達峰、碳中和的投融資、財稅、價格、統計監測政策體系。將碳達峰工作納入全市高質量發展考核。加強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排放管控。健全完善排放源統計調查、核算核查、監管制度,將溫室氣體管控納入環評管理。(市發改委、市工信局、江陰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各鎮街園區具體落實,以下均需各鎮街園區落實,不再列出)
2.增強清潔能源供應能力。進一步實施熱電行業整合整治,淘汰一批燃煤熱電企業,鼓勵工業爐窯使用清潔能源,擴大天然氣覆蓋范圍、保障天然氣供應,積極推廣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合理使用,積極引入域外清潔電力。到2023年,全市規劃設計安裝2.0MW以上分布式風機19臺。到2025年,完成嘉盛LNG調峰儲配站工程和低碳港城提標升級項目。(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參與單位:市公用事業局)
3.提升傳統行業綠色發展水平。嚴控“兩高”行業新增產能,嚴格落實鋼鐵、鑄造等行業產能置換政策,堅定實施產業強市主導戰略,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加快構建“345”現代產業體系。促進生產過程綠色化,大力推廣安全綠色生產工藝技術和裝備,實施清潔生產推行計劃,提升中小企業清潔生產技術水平。有序推進化工、印染、鑄造等落后產能淘汰,開展印染行業整合整治,到2024年印染行業排放量較2018年減少30%。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升級改造,到2023年,工業園區新征地項目新增用地畝均稅收不低于40萬元,消化批而未供土地7000畝以上、盤活存量土地21000畝以上。實施綠色發展領軍企業計劃,到2024年,全市綠色發展領軍企業達到8家,初步形成綠色發展示范帶動效應。(牽頭單位:市發改委、市工信局、江陰生態環境局按職責分工負責;參與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4.促進節能改造和資源循環利用。到2023年,實施重點節能改造工程30個,節能12萬噸標煤以上,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完成循環利用發電項目建設。強化農業節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節水減排區域規?;咝Ч澦喔刃袆?。到2024年,創建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學校4家。加快推進江陰秦望山循環產業園建設,高標準打造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實施“綠色車輪”計劃,推廣使用新能源、清潔能源車船和非道路移動機械,公交、郵政、環衛等領域新增車輛全面使用新能源車輛。(牽頭單位:市工信局、市交通運輸局、市水利局、市農業農村局、新國聯集團)
(二)加快治水基礎設施綠色升級
5.深化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加快推進城鎮污水處理廠新(擴)建工程和污水管網建設,統籌優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到2030年,新增城鎮綜合污水處理能力22.6萬噸/日,到2024年,全市建成區100%建成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88%,新建污水管網60公里以上。全面開展城鎮污水收集系統排查,對現有GIS系統數據進行修正完善。建立管網標準化養護機制,對管網、泵站等重要設施建立健康檢查機制和專項維護改造機制,確保設施安全運行。落實水平衡核算結果與規劃、資金、項目、執法、監察、創建等聯動管理措施,推動建成區基本消除污水直排口和管網空白區。(牽頭單位:市公用事業局、江陰生態環境局)
6.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統籌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建設,2022年完成50個村莊生活污水治理。開展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排查,提高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農戶覆蓋率和設施正常運行率,到2024年,自然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3%以上。推進農村生活污水已建設施“回頭看”專項行動,確保長效穩定運行。(牽頭單位:市公用事業局)
7.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在鞏固“一推三治五化”成果基礎上,以生態宜居美麗鄉村示范建設為抓手,縱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增效行動,到2024年,化肥使用量較2020年削減2.4%以上,農藥使用量零增長。加強廢舊農膜及農藥、肥料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體系建設,到2024年,97%的廢舊農膜實現回收,農藥包裝廢棄物回收處置率達100%。開展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鞏固提升行動,到2024年,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7%。突破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瓶頸,2022年起開展至少1個農田排灌系統生態化改造工程。嚴格執行《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加強養殖尾水監測,推進池塘生態化改造,實現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牽頭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供銷社)
8.推進工業廢水集中處理設施能力建設。加快組織對廢水接入市政污水管網工業企業的全面排查評估和整治,對經評估認定不能接入城市污水處理廠的,限期2023年底前退出;可繼續接入的,督查企業2022年底前依法取得排污許可和排水許可,經預處理達標后接入。工業企業應嚴格落實雨污分流、清污分流,并繪制雨污水和清下水管網布局走向圖,明確總排口接管位置,在主要出入口上墻公示,接受社會公眾監督。加強工業廢水處理設施環境監管,重點工業企業污水接管口(排放口)和雨水、清下水排口須安裝水質、水量在線監測系統,并經監測達標后方可排放。(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市公用事業局)
(三)深化無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
9.完善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基礎設施。統籌推進垃圾焚燒、餐廚廢棄物(廚余垃圾)處理,確保全市生活垃圾收運體系穩定運行,不斷完善餐廚廢棄物收運體系。2022年,完成花山滲濾液處理廠提升改造,滲濾液處理量達200噸/日,糞渣處理量達100噸/日。到2023年,進一步完善鎮街生活垃圾中轉站,推進全市鎮街(園區)20個中轉站全面提升改造。建設餐廚廢棄物集中處理二期項目(80t/d),實現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處理。推進2家垃圾危廢焚燒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全鏈條實施城鄉生活垃圾分類處置和資源化利用,到2024年,建成光大電廠配套飛灰填埋場四期項目,城區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設施覆蓋率達到100%,垃圾分類集中處理率達到90%。(牽頭單位:市公用事業局、江陰生態環境局)
10.加強一般工業固廢處理能力建設。推進一般工業固廢處置設施建設,2022年底前建成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二期項目。到2024年,建設一個一般工業固廢回收分揀中心(點)。(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新國聯集團)
11.提升危險廢物利用處置效能。2022年底前,建立小型醫療機構醫廢集中收集體系,完善覆蓋農村地區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實現醫療廢物全部無害化處置,保障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依托錦繡江南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項目,完善小微企業危廢集中收處體系。(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衛健委、新國聯集團)
12.推進有機廢棄物處置能力建設。推進環太湖城鄉有機廢棄物處理利用示范區建設,對生活垃圾、餐廚垃圾(廚余垃圾)、園林廢棄物等城市廢棄物進行分類利用和集中處置。到2025年,全面落實“收、運、處、用”的園林綠化廢棄物收集處置一體化運作模式,完成2000噸/年的園林綠化廢棄物炭基微生物肥料項目。(牽頭單位:市公用事業局、市農業農村局)
(四)加強生態環境監測監控能力
13.提升環境質量監測監控能力。進一步完善全市“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對區域、企業的全市域覆蓋、全天候監管。到2024年,對省控大氣站點及重點區域加密監測,增加60個大氣站點。加強硬件能力建設,增加實驗室分析、生物生態、無人機遙感、應急監測、自動監測、現場監測、現場監察等現代先進監測監管設備的配置。對國省考斷面及重點河道加密監測,增加42個水質自動監測點位。采用數據采購模式,在原有水質自動監測項目的基礎上,對入江河道、河長制考核斷面、重要水污染源排放河道等61個斷面進行補充完善。全面完成全市地下水污染防治重點區劃定,實施地下水污染分區管理、分類防控,明確環境準入、隱患排查、風險管控等差別化環境管理要求。(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14.深化入江入河排污口“智慧監管”。依法開展排污口設置審核,推進排污口“查、測、溯、治”系統治理,完善入河排污口設置分類審核管理辦法。推進長江、太湖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2022年底前完成所有排污口整治任務。對長江岸線延伸2公里、太湖流域骨干河道沿線范圍內的入河排污口開展排查、監測、溯源、整治,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形成全市入河排污口“一張圖”。(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15.加強放射源在線監控能力建設。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制度、隊伍、能力建設,依法從嚴加強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健全輻射應急體系,加強應急指揮機制、輻射應急預案體系能力建設,定期開展核輻射事故應急演練,不斷提升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16.推行生態環境“非現場”執法監管模式。落實“雙隨機一公開”監管機制,推廣“智慧環保物聯網+統一指揮+綜合執法”系統運用,2022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市重點VOCS企業FID在線監測系統全覆蓋建設,利用污染源自動監控、視頻監控、用水用電監控、走航監測、衛星遙感、無人機等科技手段,開展“非現場檢查”、遠程核查。建立健全“非現場”監管執法程序規范,推動完善“實時預警—調查監測—溯源執法—情況通報”閉環機制。到2023年底深入推進“非現場執法綜合管理平臺”應用,建立完善異常數據與現場執法的銜接機制。(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17.提升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水平。充分利用大數據和“互聯網+”技術,加快建設生態環境智能監管平臺,推動跨部門業務協同和數據共享,全方位容納地理、氣象、水文、地質、基礎設施等各類生態環境數據信息。搭建符合生態環境治理需求的數據模型,融合信用評價、“企環碼”、用電監控、各類在線監測監控等現代化治理能力,提升分析水平,為生態環境統籌管理及政策方案制定提供數據參考。強化監測數據質量管理,嚴防人為干擾監測行為。(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五)提升生態環境安全保障水平
18.提升高風險在產企業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能力。實施農用地土壤鎘等重金屬污染源頭防治,將高風險在產企業納入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名錄,在排污許可證中明確企業法定義務。強化土壤和地下水監測,2022年完成156家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工作。(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19.強化高風險遺留地塊土壤污染風險管控能力。對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地塊為重點,落實重點監管單位土壤污染防治主體責任。依法規范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和風險評估,嚴格準入管理,堅決杜絕違規開發利用。落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責任,2022年完成84個高風險遺留地塊風險管控或土壤狀況調查。建立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核算工作機制,確保全市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20.強化環境應急基礎設施建設。常態化推進環境風險企業突發生態環境事件風險隱患排查,制定風險隱患清單,加強動態評估和監測預警,實施環境風險差異化動態管理。建成“1+17+N”重點敏感保護目標突發水環境事件應急防范體系,202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重點河流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及重點園區三級防范體系建設方案編制,2022年底前完成50%的重點河流完成應急防范工程建設和50%的重點園區完成三級防控體系工程建設。2023年底前,完成全部重點河流應急防范工程建設,完成全部重點園區三級防控體系工程建設。加強基層應急人員物資配置,建立健全應急專家庫,推動專家服務于基層環境應急工作,建成環境應急基地和應急物資儲備庫。(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六)創新區域污染綜合治理手段
21.實施工業園區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2022年,全面完成省級以上工業園區限值限量管理工作任務。圍繞工業園區升級改造,推進其他工業園區開展污染物排放限值限量管理工作。工業園區上一年度環境質量未達考核目標但有所改善的,高值地區、高值企業本年度污染物排放濃度按國家標準的90%執行;工業園區上一年度環境質量未達考核目標且有所惡化的,高值地區、高值企業本年度污染物排放濃度按國家標準的80%執行。(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22.實施集約建設、共享治污“綠島”工程。深化工業、農業、服務業“綠島”建設,破解小微企業污染治理困局。2022年,建設1個大氣“綠島”項目,在包裝印刷、家具制造行業分別打造1家以上示范型企業或“綠島”項目。(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參與單位:市農業農村局、市商務局)
23.建立揮發性有機物企業源譜庫。全力開展源頭替代攻堅,強化涉VOCs企業源頭治理,摸清全市VOCs排放底數,建立VOCs企業源譜庫,建立涉VOCs企業低揮發性原輔材料產業聯盟。有序推進涉VOCs行業企業整治提升、治理設施改造和原輔料源頭替代,2022年完成1060家企業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膠黏劑等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并建立管理臺賬。開展涉氣產業集群排查及分類治理,完成8個產業集群整治或“回頭看”,重點組織開展170家機械加工、工業涂裝企業“關窗、密閉、負壓工程”深度治理。對占全市VOCs排放總量80%以上的65家重點排放企業,開展行業分類治理試點,對現有治污設施實施提升改造。2024年底前建成VOCs企業排放清單和源譜庫。(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24.加強生態系統保護修復工程建設。進一步保護濕地、綠化國土,筑牢生物多樣性生態安全屏障,到2022年底,全面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開展生態安全緩沖區項目建設,到2024年完成3個以上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堅持林地、綠地、濕地、自然保護地“四地”同建,提高藍綠空間生態功能,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建成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以長江干流和重要支流的河湖生態修復為重點,深化長江生態安全示范區建設。(牽頭單位: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公用事業局、江陰生態環境局)
25.提升生態環境監督管理能力。深入開展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重點行業監督幫扶,認真抓好中央、省環保督察交辦問題整改。建立整改任務清單,實行清單化調度和重點任務盯辦落實,持續推動督察發現問題和警示片披露問題整改,對督察整改重點問題實行銷號管理、動態清零,健全督察“閉環”管理工作機制。對已整改完成的環保督察問題開展“回頭看”核查,核查比例不低于20%,2023—2024年核查比例每年不低于40%。嚴格落實《關于對污染防治攻堅不力的責任單位實施嚴格懲戒措施的有關辦法》。(牽頭單位:江陰生態環境局)
26.加強生態環境隊伍建設。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鐵軍建設,弘揚“團結向善、勇毅向上”的鐵軍文化,錘煉過硬作風。健全考核評價和容錯糾錯機制,注重選拔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中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實績突出的干部,加大交流培養力度。強化屬地管理,落實鎮街、開發區生態環境保護職責,充實鎮街、開發區監管力量,按要求配備8名以上的專門巡查人員,完善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實現橫向到邊、縱向到底,明確承擔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機構和人員,確保責有人負、事有人干。(牽頭單位:市委組織部、市委編辦、江陰生態環境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污染防治攻堅目標責任的考核,全面推進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市各相關部門要加強重點任務的細化實施,編制專項實施方案,按年度以項目化、目標化、節點化、責任化要求監督管理和指導考核。各鎮街園區要切實履行屬地職責,科學制定實施方案,有序推動工作。
(二)統籌政策支持。以長三角一體化、長江經濟帶建設、“一灣一谷”“一區一港”等重大戰略為契機,加強頂層統籌、健全管理機制,加大政策支持。各鎮街園區在安排年度新增建設用地、用能、排污總量等指標時要依規對相關項目予以傾斜,對具有重大支撐作用的項目可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
(三)強化資金保障。各鎮街園區要積極落實相關資金,抓緊推進各項重點任務。財政、發展改革、生態環境、住房和城鄉建設、水利等部門要積極安排專項資金,保障目標完成。創新融資方式,充分利用綠色金融債券、EOD模式等支持重點任務建設。
(四)抓好責任落實。市相關部門要緊緊圍繞構建大環保格局,上下協同、內外聯動,建立健全跨部門、跨地區的項目實施聯動銜接機制。各相關部門要結合《江陰市生態環境保護責任清單》,各司其職,制定落實方案,完善配套政策,完成目標任務。各部門編制相關實施方案時,要與本行動計劃做好銜接。
附件:江陰市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工程
附表
江陰市生態環境基礎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工程表
類型 |
序號 |
項目名稱 |
建設規模、建設內容 |
建設期限(年) |
預估投資 |
責任單位 |
|
---|---|---|---|---|---|---|---|
財政投資 (萬元) |
社會投資(萬元) |
||||||
一、綠色低碳循環發展重點工程 |
|||||||
清潔能源供應工程 |
1 |
嘉盛LNG調峰儲配站工程 |
江陰LNG儲配站建設:一期建設2個10萬方LNG儲罐,二期建設1個16萬方LNG儲罐。 |
2022-2025 |
|
250000 |
發改委 |
2 |
低碳港城提標升級項目 |
全市規劃設計安裝2.0MW以上分布式風機19臺。 |
2022-2023 |
20000 |
|
發改委 |
|
3 |
清潔能源替代工程 |
在江陰市濱江西路至江陰大道、祝塘門站至江陰大道、延陵路至常州界及江陰大道至暨南大道,暨南大道(無錫界至祝塘門站),長山大道(暨南大道至無錫界)新建高壓天然氣輸氣管線105公里。 |
2022-2025 |
50000 |
|
公用事業局 |
|
傳統行業綠色發展工程 |
4 |
落后產能淘汰 |
有序推進化工、印染、鑄造等落后產能淘汰。 |
2022-2025 |
|
5000 |
工信局、生態環境局 |
5 |
印染行業整合整治 |
開展印染行業整合整治,推進印染行業排放量減少30%,提升印染行業高質量發展,減少污染物排放。 |
2022-2025 |
|
5000 |
生態環境局、工信局 |
|
節能改造工程 |
6 |
節能改造工程 |
實施重點節能改造工程30個,節能12萬噸標煤以上。 |
2022-2023 |
|
1500 |
工信局 |
7 |
循環利用基地 |
加快推進江陰秦望山循環產業園建設,高標準打造國家級資源循環利用基地。 |
2022-2025 |
|
20000 |
新國聯集團 |
|
8 |
循環利用基地 |
在江陰興澄特種鋼鐵有限公司新建一臺330t/h超高溫亞臨界帶一次再熱燃氣鍋爐、一臺100MW超高溫亞臨界機組和一臺100MW發電機組及配套輔助設施,推進循環利用發電。 |
2022-2023 |
|
2000 |
發改委 |
|
節能改造工程 |
9 |
節水工程 |
強化農業節水,優化農業種植結構,加快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和節水減排區域規?;咝Ч澦喔刃袆?。創建省級節水型企業、單位、學校4家。 |
2022-2024 |
|
1000 |
水利局 |
10 |
中水回用系統建設 |
秦望山產業園中水回用系統工程:建設區域中水回用系統,規模3000噸/日。 |
2022 |
|
6000 |
新國聯集團 |
|
11 |
“綠色車輪”項目 |
逐步購買新能源車輛,對公共領域原有車輛進行更新替換,2022年更新10臺,到2025年,公交、郵政、環衛、通勤等領域全面使用新能源車輛。 |
2022-2025 |
34850 |
|
交通運輸局 |
|
二、治水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
|||||||
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工程 |
12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西利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新建粗格柵及進水泵房、細格柵及曝氣沉砂池、污泥調理池、污泥脫水機房等各1座;二沉池2座,規模5萬噸/日。 |
2022 |
|
26900 |
臨港開發區 |
13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市濱江第二污水處理廠建設工程: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規模4萬噸/日。 |
2022 |
|
20016 |
高新區 |
|
14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市青陽中心污水處理廠一期工程:新建污水處理廠1座,規模2萬噸/日。 |
2022 |
|
15151 |
青陽鎮 |
|
15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市澄西污水處理廠四期工程:擴建,新增處理規模4.5萬噸/日。 |
2022-2025 |
|
30000 |
公用事業局 |
|
16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石莊污水處理廠技改項目,設置進水事故池;新建高效混凝沉淀池;末端增加特征因子在線監測。 |
2022-2025 |
|
5300 |
臨港開發區 |
|
17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新橋污水處理廠擴建工程:擴建規模為0.6萬噸/日。 |
2022-2025 |
|
500 |
新橋鎮 |
|
18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南閘污水廠擴建工程,規模1.5萬噸/日。 |
2022-2025 |
|
7500 |
江南水務、南閘街道 |
|
19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華士中心污水廠,規模2萬噸/日。 |
2022-2025 |
|
10000 |
華士鎮 |
|
20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祝塘污水廠擴建,規模3萬噸/日 |
2022-2025 |
|
22000 |
祝塘鎮 |
|
21 |
污水處理設施建設 |
江陰市污水收集管網工程:新建污水收集管網80公里。 |
2022-2025 |
8000 |
|
公用事業局、相關 鎮街園區 |
|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
22 |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 |
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完成全市100個以上村莊生活污水治理。 |
2022-2025 |
3000 |
|
公用事業局 |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工程 |
23 |
農業面源污染防治 |
推進規?;笄蒺B殖場糞污綜合利用和污染治理,建立健全糞肥還田監管體系和制度,強化過程監管,防止隨農田退水進入水體。按照池塘養殖尾水排放標準,全域推進養殖池塘生態化改造。普及性誘劑、殺蟲燈、防蟲網、色板、生物農藥等綠色防控方法。 |
2022-2025 |
1000 |
|
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各鎮街園區 |
水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
24 |
“消劣奔Ⅲ”行動 |
對國省考斷面所在河道兩側匯入的支流支浜進行排查及整治,涉及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等,確保省考及以上斷面Ⅲ類水比例達到100%,入江支流水質穩定達到Ⅲ類。 |
2022-2023 |
2000 |
|
生態環境局、公用事業局、交通運輸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 |
25 |
水系連通 |
開展高鐵站區域興澄河、北潮河、夾溝河、斜涇河水系調整;實施城區水系連通暢流活水;推進周莊鎮周東水系、月城鎮馬甲圩南部水系、高新區水系、陸橋防洪水系、新橋鎮水系連通工程;江南大學水系溝通調整、新增華士項目區水系溝通。 |
2022-2025 |
61619 |
|
水利局、相關鎮街(園區) |
|
26 |
河道環境綜合整治 |
開展新一輪河道環境綜合整治。 |
2022-2023 |
42208 |
|
水利局、公用事業局、生態環境局、相關鎮街(園區) |
|
27 |
鎮村河道輪浚及生態河道建設 |
對74條鎮村級河道進行清淤及生態護岸建設。 |
2022-2023 |
4500 |
|
水利局、相關鎮街(園區) |
|
28 |
農村小微水體治理 |
開展農村黑臭水體排查識別,編制發布農村黑臭水體清單,根據農村河道、溝渠水塘、小微水體等不同農村黑臭水體類型,分類推進治理,到2025年,消除黑臭水體。 |
2022-2025 |
3000 |
|
生態環境局 |
|
三、無廢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工程 |
|||||||
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工程 |
29 |
滲濾液處理廠提升改造 |
推進花山滲濾液處理廠提升改造,滲濾液處理量達200噸/日,糞渣處理量達100噸/日,處理花山填埋場滲濾液和城區糞渣,保護生態環境。 |
2022 |
2670.3 |
|
公用事業局 |
30 |
鎮街生活垃圾中轉站 |
推進全市鎮街(園區)20個中轉站全面提升改造,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
2022-2023 |
10457 |
|
公用事業局、各鎮街(園區) |
|
31 |
餐廚廢棄物集中處理二期項目(80t/d) |
建設餐廚廢棄物集中處理二期項目(80t/d),實現餐廚廢棄物無害化、資源化和減量化處理。 |
2023-2025 |
5520 |
|
公用事業局 |
|
32 |
危廢焚燒企業超低排放改造 |
推進2家垃圾危廢焚燒企業(錦繡江南、光大環保)超低排放改造。 |
2022-2024 |
|
40000 |
新國聯集團、光大環保 |
|
一般工業固廢處理工程 |
33 |
一般固廢處置項目 |
秦望山循環經濟產業園新建一般固廢處置項目,填埋能力3萬噸/年,焚燒能力1000噸/天,約30萬噸/年。 |
2022-2023 |
|
30000 |
新國聯集團 |
34 |
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 |
2022年底前建成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二期項目。 |
2022 |
|
2000 |
生態環境局、新國聯集團 |
|
35 |
飛灰填埋項目 |
建成光大電廠配套飛灰填埋場四期項目。 |
2022-2024 |
5219 |
|
公用事業局 |
|
36 |
固廢回收中心項目 |
到2024年,建設一個一般工業固廢回收分揀中心(點)。 |
2024 |
|
500 |
生態環境局、新國聯集團 |
|
危險廢物利用處置工程 |
37 |
健全危廢收集體系 |
2022年底前,建立小型醫療機構醫廢集中收集體系,完善覆蓋農村地區的醫療廢物收集轉運處置體系,實現醫療廢物全部無害化處置,保障重大疫情醫療廢物應急處置能力。完善危險廢物全生命周期監控系統,依托錦繡江南危險廢物收集處置項目,完善小微企業危廢集中收處體系。 |
2022-2024 |
|
1000 |
生態環境局、衛健委、新國聯集團 |
有機廢棄物處置工程 |
38 |
秸稈綜合利用工程 |
設置秸稈綜合利用專項資金,推動秸稈還田機采購,同時對秸稈生物發酵有機肥生產、飼料化、基料化利用等方式進行一定補貼,提高秸稈能源化、肥料化、基料化利用。 |
2022-2025 |
400 |
|
農業農村局 |
39 |
園林綠化廢棄物利用 |
到2025年,全面落實“收、運、處、用”的園林綠化廢棄物收集處置一體化運作模式,完成2000噸/年的園林綠化廢棄物炭基微生物肥料項目。 |
2022-2025 |
2000 |
|
公用事業局 |
|
農田連片整治工程 |
40 |
農田連片整治工程 |
堅持整區域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嚴格管控“非糧化”,推動農田集中連片,促進設施提檔升級,重塑田園環境風貌。按照應建盡建、集中連片、整體推進、分步實施的要求,將30畝以上集中連片地塊納入建設范圍,重點圍繞100畝以上集中連片地塊進行高標準農田建設。明確每年具體項目、建設主體、建設面積,并將建設目標任務分解落實到各鎮(街道)。 |
2022-2023 |
3500 |
|
農業農村局 |
四、監測監控能力建設重點工程 |
|||||||
監測監控工程 |
41 |
大氣環境質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 |
對省控大氣站點及重點區域加密監測,增加60個大氣站點。 |
2022-2024 |
1000 |
|
生態環境局 |
42 |
水環境質量監測監控能力建設 |
對國省考斷面及重點河道加密監測,增加42個水質自動監測點位。 |
2022-2025 |
3128 |
|
生態環境局 |
|
考核斷面水質自動監測加密完善服務采購:采用數據采購模式,在原有水質自動監測項目的基礎上,對臨港新增鄉鎮、入江河道、澄西水廠上游預警點、河長制考核斷面、重要水污染源排放河道等進行補充完善,共計61個斷面。 |
2022-2025 |
6000 |
|
生態環境局 |
|||
43 |
入江入河排污口監測溯源整治 |
對長江岸線延伸2公里、太湖流域骨干河道沿線范圍內的入河排污口開展排查、監測、溯源、整治,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形成全市入河排污口“一張圖”。 |
2022-2025 |
2000 |
|
生態環境局、相關鎮街園區 |
|
44 |
監測監管基礎設施能力建設 |
加強硬件能力建設,增加實驗室分析、生物生態、無人機遙感、應急監測、自動監測、現場監測、現場監察等現代先進監測監管設備的配置。 |
2022-2024 |
2856 |
|
生態環境局 |
|
45 |
“測管治”一體化項目 |
完善全市“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實現對區域、企業的全市域覆蓋、全天候監管。實施VOCs、油煙在線監測、高空抑霾、用電工況等技防手段建設。 |
2022 |
1812 |
|
生態環境局 |
|
五、環境安全保障重點工程 |
|||||||
在產企業土壤污染風險管控 |
46 |
土壤和地下水監測 |
2022年完成156家重點監管單位周邊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監測工作。 |
2022 |
|
|
生態環境局 |
47 |
土壤污染防治 |
以土壤安全利用為重點,持續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劃定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區,健全污染地塊再開發利用聯動監管機制,做好土壤污染狀況調查評審各項工作,嚴厲打擊污染地塊違法違規開發利用行為。加強土壤重點監管單位的監督管理。 |
2022-2023 |
|
550 |
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農業農村局 |
|
遺留地塊風險管控 |
48 |
隱患排查管控 |
落實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隱患排查責任,2022年完成84個高風險遺留地塊風險管控或土壤狀況調查。 |
2022 |
|
840 |
生態環境局 |
49 |
小微危廢智能化集中收集處置及歷史遺留問題整治 |
完成小微危廢智能化集中收集處置工作、歷史遺留固危廢填埋場地的清理整治。 |
2022-2023 |
|
300 |
生態環境局、各鎮街園區 |
|
環境應急基礎設施 工程 |
50 |
應急防范工程和體系建設 |
2022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重點河流應急處置技術方案及重點園區三級防范體系建設方案編制,2022年底前完成50%的重點河流完成應急防范工程建設和50%的重點園區完成三級防控體系工程建設。2023年底前,完成全部重點河流應急防范工程建設,完成全部重點園區三級防控體系工程建設。 |
2022-2023 |
|
100 |
生態環境局、各鎮街園 |
水源地安全工程 |
51 |
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建設 |
保障飲用水安全,強化集中式水源地達標建設長效管護,開展備用水源地達標建設。 |
2022-2025 |
500 |
|
水利局、生態環境局 |
六、區域污染綜合治理重點工程 |
|||||||
大氣環境綜合治理工程 |
52 |
大氣“綠島”建設 |
2022年,建設1個大氣“綠島”項目,在包裝印刷、家具制造行業分別打造1家以上示范型企業或“綠島”項目。 |
2022 |
|
500 |
生態環境局 |
53 |
VOCs治理 |
2022年完成1060家企業低VOCs含量涂料、油墨、膠黏劑等原輔材料源頭替代并建立管理臺賬。開展涉氣產業集群排查及分類治理,完成8個產業集群整治或“回頭看”,重點組織開展170家機械加工、工業涂裝企業“關窗、密閉、負壓工程”深度治理。對占全市VOCs排放總量80%以上的65家重點排放企業,開展行業分類治理試點,對現有治污設施實施提升改造。 |
2022 |
|
10000 |
生態環境局 |
|
54 |
無異味化工園工程 |
建設無異味化工園。 |
2022-2023 |
|
4000 |
生態環境局、臨港開發區 |
|
55 |
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深度治理) |
全面推進鋼鐵冶煉企業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推動一批工業爐窯行業企業率先完成深度治理和清潔能源替代,推進燃氣鍋爐低氮改造。 |
2022-2025 |
|
100000 |
生態環境局、相關企業 |
|
56 |
清潔城市行動 |
推進“智慧”工地建設,5000平方米及以上建筑工地安裝在線監測和視頻監控設施。建立建筑工地“日巡查、月覆蓋”揚塵污染防治檢查機制。推進沿江散貨碼頭堆場防風抑塵或封閉。 |
2022-2023 |
|
800 |
住建局、交通運輸局 |
|
生態修復工程 |
57 |
生物多樣性調查 |
到2022年底,全面完成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建立生物多樣性數據庫。編制長江流域江陰段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完善水生動物自然保護地布局和建設。建立長江江陰段水生生物多樣性長期監測機制。 |
2022-2025 |
160 |
|
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58 |
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 |
到2024年完成3個以上生態安全緩沖區建設。 |
2024 |
|
300 |
生態環境局 |
|
59 |
濕地保護修復 |
開展璜土桃花港長江濕地保護小區建設,以桃花港河口以西至常州邊界區域長江水體及濱岸灘涂為保護范圍,建設桃花港長江濕地保護小區。 |
2022-2023 |
121.35 |
|
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
|
60 |
國土綠化項目 |
堅持林地、綠地、濕地、自然保護地“四地”同建,提高藍綠空間生態功能,構筑綠色生態屏障。到2023年,完成綠化造林3000畝;建成國家級生態園林城市。 |
2022-2023 |
10000 |
|
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公用事業局 |
|
合計 |
287520.65 |
618757 |
|
||||
906277.65 |
|